一個開放的問答網站上,有人問年薪 18 萬美元,在美國加州矽谷能過上什麼樣的生活?有一個矽谷人回應說,這是維持基本平實生活的起碼收入,要過的更舒適甚至有一點奢華,那就要更多、或雙份收入。另外幾個住在美國中部的人回應,認為不可思議,因為他們地區的年薪不過 5 到 8 萬元,絕少超過 10 萬元的。根據統計,個人年薪 10 萬元已經是全美前 10%,18 萬元將近全美前 5%。
矽谷人的薪資為什麼會那麼高,因為他們工作的地方叫「超級明星公司」 (Superstar Companies) 。超級明星是經濟學家取的新名詞,這些公司為數不多,卻成長快速,累積鉅額財富,獨大無人競爭,賺到了錢自然分一部份給員工。超級明星有那些?老牌明星有 Google、蘋果、雅馬遜、臉書,沃爾碼,新起之秀則如 Uber、Airbnb、特斯拉。
「MIT 技術評論」期刊選出今年全球最聰明 (Smartest) 的 50 家公司,美國囊括 31 家,中國 7 家(訊飛、騰訊、Face++、DJI、阿里巴巴、螞蟻金服、百度),台灣 2 家(鴻海、宏達電),英國、德國各 2 家,丹麥、瑞士、印度、肯亞、奈及利亞、阿根廷,各有 1 家。什麼叫最聰明?技術評論只用了一句話,創新技術與有效營運模式的最佳結合。名單的前三名分別是:輝達 (Nvidia)、SpaceX、亞瑪遜。
這些聰明的公司,未必與經濟學家說的超級明星公司劃上等號,但數位技術是大家的共同語言,人工智慧、大數據、機器人、機器學習、電腦軟體。這些公司不必然是數位技術經營者,實際上跨越了各行各業,但必然是把數位技術的優勢,融入營運模式,藉以提升營運能量,隨著數位技術不斷創新而持續成長,公司獲利、員工加薪。MIT 的 50 家聰明公司,加州就佔了 18 家,很多位於矽谷,矽谷的高薪就不足為奇了。
超級明星公司是近十年逐漸形成的,造成大量財富集中少數人的不平等分歧,哈佛大學經濟學家 Lawrence Katz 說這是已開發國家的一致現象,這些公司,特別在技術變動的市場,快速領先,佔有霸主地位。這可能是運用先進技術優勢的結果,誰能最先運用先進技術,誰就有機會成為行業中最聰明的公司,那些「不太聰明」的就落在後面。
我們每天看到新聞報導,什麼樣的機器人可以替代多少人力,給我們的印象好像人類的工作權一天天被機器人剝奪,但實際上並不完全是這樣,Katz 教授認為超級明星公司才是真正源頭。這些公司運用數位技術成長,營運效率倍增,營收高額成長,但所需用的人力,都是經過挑選、嚴格訓練、支付高薪的專業少數,加上這些公司的高市佔率,稀釋了勞動力在整體經濟效益的比例。
史坦福大學 Nicholas Bloom 教授在「哈佛商業評論」期刊寫了一篇文章,「公司在不平等的年代」,他說個人收入的不平等,是源於公司的不平等,在「贏家通吃」的經濟之下,受過最好教育、最有才華的員工聚集在最成功的公司,這些公司採用外包、自動化、技術投資一些手段快速成長,拉開了公司與公司之間的差距,個人收入的差距也相對擴大。
Bloom 教授舉例,1980 年的個人年收入,頂尖 1% 的平均為 42 萬美元,為 50% 以下平均收入的 27 倍,但今天 1% 的平均為 130 萬美元,是 50% 以下平均的 81 倍。
經合組織 OECD 的經濟學家們,也認為少數公司運用技術提高生產力,創造新的市場機會,但大多數公司卻對新技術並未能有效運用,生產力相對低落,拉下了整體經濟的應有成長。而新的技術越來越複雜,這些落後的公司越沒有能力追趕,不平等的分歧加劇。所以有經濟學家呼籲,要大家趕快重視「經濟氣候變遷」。
近年人工智慧的發展,製造一股氣氛,好像可以改變每一件生活上的事,大家莫不趨之若鶩。但人工智慧越來越複雜、難懂,要有效運用更非易事,這可能製造了更多的公司之間分歧。Elon Musk 日前在州長會議上說,應該要立法管制通用人工智慧(Generaliz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的發展,否則就如同召喚惡魔。
什麼叫通用人工智慧?就是有一個機器人,能隨意的跟我們道張家長、說李家短。這聽起來確實有點可怕,但是惡魔?也許。但不知道除魔之後老闆會不會給我們加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