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 2 月 14 日,情人節,美國佛州的 Marjory Stoneman Douglas 高中,進來一名 19 歲的校友,帶著半自動長槍多發子彈,啟動警鈴,趁學校師生誤以為演習走出室外,就開始盲目對人群開槍掃射,造成 17 人死亡、16 人受傷,成為全球醒目的校園槍擊事件,接著是一批批政治人物對暴力的譴責,對死者的祈禱、傷者的慰問。
作家 Lecia Michelle 看不下去,說受夠了這些政客,那個坐在橢圓辦公室的人(川普總統),繼續他無謂的推文,卻隻字不提槍械的管制,他們不在乎,也永遠不會在乎。
根據 CNN 的統計,到 3 月 20 日為止,2018 年才過了 11 週,已經有 17 起校園槍擊,平均每週有 1.5 個校園有人開槍,每次除了槍手以外至少有一人傷亡,而且每次都在操場,從小學到大學都有。
維基百科統計,美國校園自 17 世紀就有槍擊事件,以後逐年頻繁,受害者也越來越多,單就 2015 年迄今就發生 57 起,共 72 死、134 傷。
美國人對校園的不安全再也無法任受,3 月 24 日在華盛頓聚集 80 萬人,沿著賓夕凡尼亞大道舉行 March of Our Lives 大遊行,呼喊校園安全、槍械管制,同時有多個大城市呼應。
(3/24 華盛頓 80 萬人校園安全與槍械管制大遊行。取自網路)
遊行與立法不能立刻解決潛在的危險,很多學校早已用各種方式加強校園的安全,有的學校有駐守警察,有的在大廳大門加裝防彈玻璃,更有科技掃描訪客的身分證件、拍攝照片,連線到全國安全單位檢驗。
AI 的盛行,不知不覺已經進入我們的生活,用在學校的安全自不例外,一個叫社群哨兵 (Social Sentinel) 的電腦軟體,掃描社群網路大數據,偵測可能危害校園的人,麻州的 Shawsheen 技術高中,就以每年一萬美元的費用,使用這一服務。CEO Gary Margolis 解釋「哨兵」不是監視系統,也不是調查系統,是一個從眾多社群網路數以億計的po文,尋找對學校的「傷害語言」。
「哨兵」的背後,包括語言、精神疾病、公共安全各領域的專家,用以前槍擊案槍手作為背景,那些人所用的語言,在社群網路說的話,經過詳細瞭解,找到同通性的模式,訓練電腦從中找到蛛絲馬跡,最後建立一個 45 萬字的「詞庫」。一旦在臉書、推特、Instagram 等社群網路的po文發現「詞庫字」,就敲嚮了 AI 警鐘,有人就進一步分析,甚至採取行動。當然電腦也有錯的時候,發出錯誤的警訊,而po文內容並沒有威脅。
「哨兵」不但看管來自校外的暴力威脅,也可以同時照顧校內學生的心理健康,前面說的 Shawsheen 高中有一次就接到警訊通知,說一名學生精神狀態惡化,可能有生命顧慮,學校連忙找到這名學生,發現他正在做自殺的準備,及時把他救了回來,當然也是「哨兵」把他救回來。
麻州另一個五萬人口的小鎮 Arlington 的警局也用了「哨兵」,也與那所高中有過樣的經驗。一天警察局長接到「哨兵」警訊通知,有一名學生在社群網路po文自殺念頭,警局就立刻介入,救了這名學生。局長說「哨兵」讓我們主動,不必等到悲劇之後才反映。這個小鎮警局每天接到 2 -10 個警訊,大多數都是良性的。
遊行未必激發政客採取行動,媒體呼籲學校、社區、家長共同互動,來預防校園暴力。老師每天觀察學生的情緒與行為,最容易發覺學生的不尋常舉動,可以及時介入勸止。同時老師也要教導學生社群技術與情緒控制,並聘請諮商人力駐校協助,而社區醫師也可以做精神健康過濾服務,提前發現社區內的問題人物,于以追蹤防範。
家庭當然更是重要的一環,孩子放學回家可能立刻上網,那是與家長的親子關係不夠的表現。孩子不一定願意告訴家長學校的事,但家長仍可以細心問問他學校的朋友、學會那些活用的技術,這類的簡單談話,即使孩子不回答,但會感覺到對他的關心。專家們認為家長要多跟孩子談話,否則孩子就會轉向網路,打電動遊戲、在社群網路活動、聊天,時間過長對身心都不健康。
遊行隊伍裡有一名學生舉著一個標語牌,寫著「我們感到幸運去上學,卻不要感到幸運回家。」放學要靠運氣才能回家,怎教人不動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