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狀病毒流行,經濟活動停頓,工廠不再冒煙,天空變藍了,但疫情結束以後呢?
Photo by Kervin Edward Lara from Pexels
冠狀病毒流行,經濟活動停頓,工廠不再冒煙,污染與溫室氣體排放減少,河流變得清澈,天空變得蔚藍。氣候變化研究機構 Carbon Brief 估計,2020 年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可減少 4%。巴黎協定 (2015) 要地球溫度不比工業化以前高 1.5°C,也就是未來十年,每年要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6%,今年減少的不但不夠,疫情一旦趨緩,機器恢復轉動,溫室氣體的排放只有快速的增加。
全球在疫情籠罩之下,抗疫自然是最重要的事,但另一件事、氣候變化,重要的程度應不亞於疫情,雖然疫情的急迫佔據了我們的活動能量,但疫情終有結束的時候,氣候變化則是長期的抗戰。國際市場研究機構 Ipsos 在今年的二、三月間,對 29 個國家調查研究,71% 的回應認為氣候變化與冠狀病毒有同等的嚴重性,中國參與者高達 87% 最為認同,美國與澳洲認同度最低,但半數以上仍有 59% 認同。
當全球疫情漸漸舒緩,考慮重啟經濟的同時,就出現了綠化的呼聲,與其恢復疫前的同樣經濟活動,是不是更應朝向解決氣候變化來進展,如同德國環境部長 Svenja Schulze 說的,疫情後的經濟復甦,應該投資未來能幫助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工作,而不必以還原以前的正常工作為目標。英國 Ipsos 公共事務負責人 Kelly Beaver 也說,綠化經濟復甦受到廣泛的支持,就看疫情之後大家怎麼對抗氣候變化了。
全球公共意見也認為環保是疫情之後最優先的工作,調查報告說 65% 受訪者支持環保的綠化經濟復甦,其中以印度 (81%)、墨西哥 (80%)、中國 (80%) 支持度最高,報告也顯示疫後的經濟復甦不應該以環境為代價,即使有 44% 受訪者認為經濟最為重要,仍有 48% 受訪者說破壞環境的復甦應該刪除。
疫情讓我們遭受物資的短缺,與生活的不便,疫後或因此有感於對環境的尊重,而顯示在全球的調查上。57% 受訪者說會避免使用包裝過度的商品,52% 說會避免購買新物品,代之以修繕或購買舊品。在生活型態的改變上,41% 說避免飛航,41% 說會減少肉食,35% 說會減少使用乳製品。
疫情影響了大半個世界,經濟重創,在各國都思考儘速回歸正常之際,在歐洲德國與英國的有識之士,首先提出「綠色激勵」(Green Stimuli) 的呼籲,針對氣候變化來復甦經濟。德國環境部長對媒體說,有些國家仍堅持建造燃煤電廠,但我們在對抗氣候變化的危機上,已經知道「疫苗」了。藉補貼買車來振興汽車工業就是一例,特別是製造電動車給醫護人員,方便他們出診。
英國商務部長 Alok Sharma 呼籲說,全球要如同對抗冠狀病毒般的合作,來支持綠化的彈性經濟復甦,不要把任何人落在後面。英國宣布明年夏天會主持 COP26 氣候變化會議,會議原定今年 11 月在格拉斯哥舉行因疫情延期,同時有 68 家大型企業宣布支持經濟恢復與氣候變化結合。但環保團體卻提出警告,一些重污染的工業,正覬覦政府疫後振興經濟的大筆資金。
除了歐洲,美國也有綠色激勵的呼聲,像發展公共交通,電車充電設備,都能有效的創造更環保的工作。另有一千多名學者、環保人士、市民,簽署了一封信給國會,要求擬定一份具體的綠色激勵清單,在疫情獲得控制之後實施,他們建議至少要 2 兆美元創造綠化的工作機會,來扭轉化石燃料的污染。
當下各國正投入大量資源試圖儘速恢復重創的經濟之際,能否藉機加上綠化元素,抒解氣候變化的危機,就要看全球領袖的決心,以及大家在疫情中的體驗與省思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