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桃園彩虹數位輸出中心新開幕,採用Fuji
Film的CTP系統,嘉義的嘉德印刷廠裝置Purup-Eskofot系統,儼然吹起了製版界武器競賽的預備號角。
經過1998年尾的不景氣,以及1999年春季養精蓄銳的潛沉,台中地區的僑倫引進了Screen的製版機﹔還有巨鼎印刷架設了Fuji
Film的製版機生產一段期間後,就在中部地區祭起了價格領先者的旗號,聽說馬上要訂購第二套CTP,以應付客戶不斷的需求。
接著大台北區凱立安裝Agfa的製版機,三重的克帆前幾天開始裝機(Fuji
Film),板橋的大亞彩色印刷在製版機的訂單(Purup-Eskofot)上簽了字。
想想看,全台灣的印刷產業營業額有76%在大台北地區,這是生意往來頻繁,印刷業務相互傾扎的高危險區。一旦新技術在大台北地區的製版業者發酵,可以預料設備競爭的連鎖反應於焉開始。
CTP會影響製版業生態?
CTP (Computer to Plate)可說是近年來最重要的印前流程新技術,台灣印前業者早已經對新技術不陌生了,他們知道每一波的新技術從萌芽到成熟的過程中,都是危機也是轉機。他們收集資訊了解每一新技術對生產流程的可能影響,有些新技術的影響是局部的,有些是結構性。如果是結構性的影響,最重要的是什麼時候才是進場的時機。
以前電腦分色機的引進與退場、DTP與專屬組頁系統的分野、PostScript
RIP與輸出機結合走上舞台,歷史上都留下戰爭的痕跡。有人下野,有人高唱凱歌。現在又到另一個轉捩點。
新技術新品質
先不論CTP對競爭力的提昇,其對品質與生產力的改進,只是印紋細一點,製版速度快一些,耗材少一點。網點銳利一點,又減少一次Dot
Gain (少了一回曬版時,翻拍的網點損失),立即效果在亮點(High
Light)與暗處(Shadow)即可分辨,原來底片上分不清的,CTP版材可是清晰可見。
到了印刷機上由於網點補正的降低,印刷機的操作者可以調整較深的油墨濃度,還不會糊掉,印刷品能表現的層次增多,品質就顯現了。
CTP版定位(registration)比以往翻拍曬版定位要快,並且減少紙張的浪費,一般統計下來比原來先底片的方式,節省30%的製版時間。
新品質新生機
一般業者沒有考慮的到「品質改良」造成業務可能的轉折,第一你可以爭取要求品質的新顧客,那些是本來你找不來的生意。這些會要求高品質的客戶通常都有較多的中低品質的業務可以再爭取。
儘管有許多優點,仍然有些小障礙,一般印刷品的商業廣告總是由出版社以外的廣告公司製作,到今天還有許多廣告底片直接送到製版廠。這些煩惱只能有以下兩招來對付,一則添購Copy
Dot 掃瞄機,或是說服客人送電子檔來吧!
直通CTP大道
使用CTP是一步走向全數位,整合性的製造環境。除了必要的硬體以外,還要以下必要條件才能成功?如果沒有足夠的準備,直接安裝CTP可能會造成失望、浪費版材,製版的時間反而延長。
所以應該考慮以下因素:
- 大部分的稿件必要是電子稿(台灣印前環境早就沒有問題)。
- 輸出機的底片或版材消耗量必須到達該有的經濟規模。
- 適當的落大版軟體。
- 沒有RIP ONCE,也要ONE RIP
數位打樣與出CTP版如果不能只RIP一次,RIP兩次一定要在同一的RIP環境RIP,從應用軟體(QuarkXress或PageMaker)輸出PostScript檔時,最好只輸出一次。如果兩次,第一次打樣時連結OPI高解析率圖檔OK﹔萬一第二次輸出到製版機OPI連結到低圖檔,一年發生一次就完了。問題就大了!就算
一年才發生一次,也沒有任何一家製版廠可以忍受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