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呂理哲,知名電子出版專家、網路作家。
   
  RIP廠商的異想世界
  呂理哲 July 30, 2000
  請把你的想法寫信給我: lu@brainnew.com.tw
   

流程軟體的廠商其實很多,不只是Adobe SystemHarlequin兩大而已。別的公司如果能推出符合高標準的流程,說不定只是銷售量不錯而已,但是這兩大RIP廠商如果能推出合理的流程,挾其RIP平分江山的優勢,必然像水銀瀉地無孔不入,形成一種流程的標準。到今天為止,這件事情顯然還沒發生。

三年前Adobe提出Job Ticket的觀念,同時大力倡導Portable Job Ticket Language希望承接PDFPostScript的優勢,一統江湖的流程。

台灣幾百家的輸出中心和製版廠,可能沒超過兩家使用這樣的流程,箇中原因值得是我們探討探討。

PDF流程

大家一再討論PDF流程,到底何謂PDF流程?客戶送來PDF檔能輸出無誤,就算是「PDF流程」?當然不是,以Extreme (Adobe 的流程軟體名字)的規格,應該是所有進入流程的資料,不論你是PostScript還是EPS還是PDF,甚至TIFF檔,一律先用Normalizer轉成PDF格式。

PDF輸出的穩定性比PostScript要佳,本身就有Page at a time功能,也就是一頁一頁分開處理的基礎,所以可以一頁頁地列印打樣,或是落版甚至修改,聽起來似乎方便好用。但是仔細的思考一下,以下幾個問題,還是需要解答。

(1) 每一頁都得Normalize一次,從原來的應用軟體,輸出一本書可能有300MB的PostScript檔案,必須經過開檔再轉寫成200MB多的PDF檔,多花了一次讀寫的時間和磁碟空間。

(2) 單頁的PDF可以先落版,再選擇是否出數位打樣。如需打樣則先以打樣印表機的解析率RIP一次,輸出底片時又RIP一次輸出機的解析率。RIP兩次偶而出錯的煩惱,還是煩惱啊!

以上是最基本的流程,Adobe定義的Job Ticket「工作單」期望能讓使用者在產生PostScript或是PDF檔的時候,將你預計的流程能用工作單說清楚。如此一旦Normalize成為PDF,各個軟體模組(必須支援工作單)就能依照你的指示,按部就班完成工作,連落版單都可以說清楚。

落完版後先以噴墨印表機數位打樣,確認後又到哪一台輸出機輸出底片。工作單定好後,你從MAC上的應用軟體輸出一頁一頁的PostScriptPDF時,差不多可以等到數位打樣機噴出來的大版了。

看來確實可以協助流程自動化,可是為什麼即使經由Adobe和她的OEM廠商大力推廣,還是找不到使用工作單的客戶?

理由很簡單,現在使用者定義好的幾種RIP (Page Setup)設定,差不多就能應付基本流程的需要,落版單在排版時事先定義和落大版時才來定義,到底孰優孰劣?除非是全自動的落大版軟體,否則豈非多此一舉?

MaxFlow流程

其實去年十月份的IFRA國際報業印刷展中,ECRM已經在自己的攤位上展覽HarrisMaxFlow。此流程與Adobe Extreme不太相同,MaxFlow將所有的程式包括OPI、落大版、補漏白、數位打樣、輸出底片或CTP都定義成一個桌面上的一個個圖示,如果你將這些圖示排成一列,利用一箭頭的指令,將其先後次序連成一氣。當你將一個檔案拉到第一個圖示的上方時,第一個程式就會將此檔案依照設定的屬性執行,完成後送到第二個程式的入口目錄,第二個程式接著處理,以此類推,直到最後一個步驟完成為止。

如以流程的管理來看,對系統管理者不可謂不方便,輕輕的拖曳放(drag and drop)就可以排好流程,真是友善的使用介面。

誰需要這樣的流程管理?

如以台灣市場而論,到底什麼樣的公司才需要以上的流程管理呢?大概只有報社,十幾年來的報社也都使用相同的自動流程管理,只是使用者介面不同而已。一家報社可能有數十人同時輸入文稿,有數十人一起組版,第一校的文稿應該放在哪裡,組完版的資料自動傳到哪一目錄,都是經過事先規劃的流程,不允許自由活動。

問題是平時也很少改變,以方便配置的介面來訴求,只能吸引系統整合的工程師。
從來就不需要如此操作,使用客戶可不見得喜歡呢。

另外流程可以設定成「打完樣才出底片」,根本不了解真正的流程,打完樣如果沒有人來確認,當然不能自動出底片﹔既然需要有人來確認打樣的結果,自然不必要如此設定。

如此看來,不論是Adobe或是Harlequin對真正的輸出中心,並沒有設身處地來了解實際的流程,工程師把能管的管起來,當然和實際的需要有落差。

為自動化而自動化

大的印前系統有許多使用者一起參與工作,不事先規範好,恐怕無法管理。一般的系統必要提供適當的彈性,才能發揮最高的效益。工程師沒有跳脫為自動化而自動化的迷思,以為預先定義好步驟並且事先安排好,一旦啟動直直一路到底就是「流程管理」。簡單的邏輯像這個檔案必須落版,那個檔案需要打樣,在流程中自然有人管,何必由特定人來管理。

這兩大廠的流程另一最大的盲點就是假設她的客戶都使用自己的RIP軟體,不可能有別的廠商的軟體或系統存在,如此一廂情願難免看不出印前流程用戶的需求。

基於以上理由,流程管理有其先天限制,當然不能像PDF一樣形成標準,人人行之而不悖。

資源管理,管得有道理

  • 實際輸出中心和製版廠想要管的應該是客戶的印件是否能準時交貨?
  • 客戶一通電話來詢問是否準時交貨,任何接電話的人都能回答交貨期,才叫流程管理嘛!
  • 現在的進度是否落後?
  • 現在每一站的工作量是否太閒?或者太忙?
  • 下一個印件最早可以插入的時間?何時可能完成?
  • 某一客戶的印件在麥金塔平均每頁花了多少時間?
  • 進度一旦延遲多久才知道?
  • 輸出機故障等多久才知曉?
  • 或許以上應該叫做「資源管理」。
  • 以往只有老闆一個人知道如何安排流程的時代應該結束了。如果有了資源管理,每一流程工作站就可以知道平均完成一頁所需工作的時間,例如平均掃描一張圖片的時間,平均電拼一頁小版的時間。
  • 只要有一簡單的資料庫,可以記載每一印件、每一流程開始的時間和完成的時間。以上的製版廠所想要管理的資料,都可以統計並且支援你的規劃新的工作,評估不同客戶的耗材以外的成本。

甲客戶雖然出的價錢比較高一些,但是在Mac上的工作量可能是乙客戶的兩倍。任何會計系統都沒有辦法告訴你哪一個客戶的生意應該優先考慮,因為佔重要比例的人事成本無法統計。如果有了資源管理,只要列出每一頁的平均時間就行了。

管資源遠勝過管流程,在輸出中心可是顯而易見的事實。兩大廠卻在流程管理裡鑽,在海裡當然找不到泥鰍。兩大廠商的OEM客戶都是系統整合的電腦公司,壓根兒沒到過輸出中心參觀過,所以只想管自己能管的,而不是管輸出中心想要管的。

圖檔預警勝過流程管理

另外有些適當的軟體,肯定比流程管理更能幫助流程管理。

如今RIP的效率沒有問題,RIP出不來的機率也低﹔問題都出在人為的問題上。以圖檔可能發生的問題包括:

、不是CMYK而是RGB的格式

、解析率DPI過低

、圖檔的資料不全,儲存時有問題卻未察覺。

、檔案名字包含特定的符號,例如”/”, “*”, “\”, ”?”等等會讓RIP誤會的字母。

都是提供圖檔的人的疏忽,但是輸出有問題還是輸出中心的成本。如果有一軟體能偵測圖檔的內容,省掉反覆修改的時間強過任何一套流程管理系統。

資料庫與流程管理

目前資料庫的工具發達,其實只要有一小小的資料庫記載每一工作站開始與完成的時間,經過統計以後的資訊可作為管理決策的支援,流程安排自然找到合理順暢的原因。誰來定義落版單,對管理的意義來說,可能只是枝節而已。

由於印前軟體公司如AdobeHarlequin都是影像處理和系統控制的高手,對資料庫較不熟悉。一般的資訊管理軟體公司又沒有能力管理印前特定的資料格式和龐大的資料量。

2000817日的台北印刷展閣下應該去找一找新的資源管理軟體,也看看設備廠商提供的流程管理系統驗證一下流程廠商的異想世界。


上一篇   下一篇 索 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