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呂理哲,知名電子出版專家、網路作家。
   
  歷史的鏡子
  呂理哲 Nov 10, 2002
  請把你的想法寫信給我: lu@brainnew.com.tw
   

自從工業革命以降,所有產業的發展都是朝向更好成本更低的方向發展,從歷史的鏡子裡,居然可以發現今天的影像,果如其然,那麼明天是否呼之欲出呢?

本文開始

1733年英國的一個窮紡織工凱伊,發明了一種"飛梭"。將原來靠手臂一下一下來回穿的木梭,改成用腳一踢便可以像定點對開的來回車一般的梭過來梭過去,讓紡紗織布這兩段流程,有了明顯的落差,這樣一來紡紗就趕不上織布的效率了。

西元1764年在英國小鎮上的一對夫妻,哈格裏沃斯和他的太太珍妮,兩人因為太太紡的紗太慢,夫婦吵架打翻了紡紗車,意外發現了將紗錠豎直就可以用一個紡沙輪帶動多個紗錠,於是「珍妮」紡紗機問世,開啟了紡織業的自動化。
1764年也是瓦特發明和汽缸分離的冷凝器的那一年,一般人將這一年當成工業革命的肇始。

今天我們知道工業革命,不是瓦特一個人搞出來的,是一批想把生產力提升,想讓自動化替代人工的有識之士,利用新的知識創造出來的文藝復興,絕對是思想的和知識的。從此所有的產業,都因為新技術有了新的生產力,開始了一段一段版圖移轉的故事。
先說印刷產業,1990年原來是手工分色手工組版,當有人引進Crossfield組版系統,馬上就賺到了錢。沒有幾年的好時光,蘋果電腦上的PageMaker和PhotoShop就替代了Crossfield專屬系統,有眼光的業者在手工和電腦並存的時代真的賺到了錢。接著RIP和照排機一起其他半手工的植字機趕進歷史,大部份手工製版廠也都因為在適當的時機電腦化,賺到了錢。

但是越來越快的新技術,讓印刷業者不容易抓住適當的時機,像電腦拼大版在不到四年的時間,將拼大版的工作從光桌移轉到電腦螢幕,利用電腦拼大版賺到錢的日子,數一數不過兩年﹔像數碼打樣不到24個月的時間,將大部份的傳統打樣廠擠到牆角,也是大家始料不及的,利用數碼打樣賺錢的日子,恐怕不到幾個月。
大家都知道各種產業的週期越來越短,但是想不到2002年一家投資幾千萬元的網路軟體公司,第一次推出的產品就有一兩百萬的用戶,更意外的是四個月後,這個產品從此無人問津。這是新時代的常事,一點都不新鮮。

既然是產業週期,我們將歷史展開看看,是否能理出一些蛛絲馬跡。
經過分析可以發現以往每一週期都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週而復始循環不已,穩定期、版圖轉移期、趨近期、穩定期…
所謂穩定期就像今天台灣的大圖噴繪市場,所有的大圖輸出中心都覺得生意難做,價格透明,利潤微薄﹔原來是大家都用PostScript RIP和大圖噴繪機,你用Best我用ORIS,我用Epson 10600、你用HP5500,對客戶來說根本沒有差異,就像今天在電腦街賣電腦一樣,你想多賺100塊錢,生意只有拱手讓人。但是回想當年大圖輸出的黃金時代,不就是那一段還有人爬上牆頭用油漆畫招牌的時代嗎?那就是牆上藝術家的飯碗被轉移到電腦噴繪機的那一階段。

這個例子,說明了產業因為技術的發展,大家都需求好又便宜的,終於個別的特色消失,趨於穩定就是苦日子的開始。但是在版圖轉移的初期,正是許多大圖輸出中心的老闆樂得數鈔票的美好時光,所以才有許多人陸續跟進投資,大家經過趨近期終於又到了另一穩定期階段。
穩定期一段時間之後,由於創新與成長又會開始下一波的版圖移轉的週期。

印前產業也有過美好時光,今天大家也陷於穩定期的煩惱。
如果我們注意CTP、數位印刷的發展,說不定可以找到下一個版圖移轉的起點,再抓住一段稍縱即逝的美好時光呢。


上一篇   下一篇 索 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