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本出版的發展已經走到了電子與傳統的十字路口,就像台灣出版社最近成立了數位出版聯盟,期望集思廣義,群策群力來面對出版的時代變遷,這一次的聯盟和以往競爭對手之間的爾虞我詐,真是不可同日而語,大家可以感受到出版市場的壓力不再只是市場佔有率的比賽,而是整個產業典範的轉移。
印刷產業這十年來的經驗,可以說明「新技術引導新生意模式,新生意模式改變產業生態」,就像CTP的出現影響了輸出中心的生存一樣。所以,大家都以這一思路看待出版產業的轉變,2000年那一波電子書的熱潮,曾經讓科技製造業認為書可能被取代,進而大力投資電子書的推廣,結果都變成了泡沫。
於是,有了「內容是王(content is the King)」的學說,大家翩然悔悟,相信不擁有足夠的內容,電子書機不過是一台功能侷限的電腦而已。連網絡大款Yahoo!.com都曾經將「內容」的收集當能其在未來競爭的主要策略,最後花了大錢,卻沒有好的收益,造成其執行長的去職。
另外一個壞例子,大家都記得時代集團併購美國最大的網絡公司美國在線( AOL ),恐怕再也沒有比這個更大的跨媒體「內容王」吧?旗下有時代雜誌、CNN、運動畫刊(Sport Illustated)還有許多其他有名的期刊,至今,都沒有因內容而成就任何新生意,甚至AOL這個名字今天再也沒有人聽說了。
但是目前在電子媒體世界中呼風喚雨的Google、MSN、eBay本身都沒有自己的內容,卻賺進了網絡媒體最豐厚的廣告營業額,最近開始有人質疑「內容是王」的說法,最合理的推論是「如果內容是王,出版社根本不用擔心,就算新的技術出現了,王還是王。」
顯然,王不是王,國外幾乎所有大出版集團這幾年來都大呼生意難做,利潤流失,企業重整、或裁員減薪,看來「內容是王」再也站不住腳了。
反觀,蘋果電腦的 iTune 將音樂產業推進數字市場,亞馬遜網絡書店利用 Kindle 打開了電子書市場,Kindle II 甚至讓報業有了新的希望,也引發了再一波的電子書機的熱潮,如 Sony Reader, Plastic logic都是這一波較有名的跟進者。蘋果和亞馬遜其實都沒有自己的內容。
因為這幾年的營運困難加劇,讓出版界對電子化的未來有了莫名的期待,電子書還不能算是「書」,因為還不是出版界熟習的書本的生意啊!這時候EBM出現了,一台可以放在便利商店或是圖書館的印刷機,你只要在電腦屏幕上指定要買的書,就印給你,彩色的書皮黑白的內頁,熱騰騰的。
由於Espresso Book Machine(EBM)在2007年被時代雜誌選為當年最佳創意(Best Innovation 2007),2009更受到歐美最大的按需印書 Lighting Source公司的青睞,吸引了許多茫然不知未來的許多出版社加入其首航(Pilot)計畫,到2009年五月就有八萬五千本書可以在各地的EBM上選購,因此聲名大震,好像為出版書帶來了春天的消息。
如果問:利用EBM可能創造出來的「書」的新生意模式,對出版業的影響如何?有人以為EBM將改變出版書的生意模式,那就成為「印刷機是王」的新理論的支持者,不值一評。
書出版的改變正在演變中,Lighting Source 因為收集了上百萬本書的數字化數據,如果有人訂購了已經絕版的「白鯨記」(80年代美國人Herman Melville寫的著名小說),經過銷售渠道下單,收帳後,印刷裝訂好,寄到你家,成本最低交貨期最快,就是市場最需要的服務。
然而,這樣的服務可以行得通,是因為有夠多的書的數字文件,因為白鯨記一年可能只有三本訂單,有限的數字書數據庫將使這樣好的服務無以為繼,除非數據庫積壘的書夠多,足以支撐小印量乘以夠多的種類,達到「長尾理論」的規模。
如果在你家巷子口的書店有一台EBM,可能交貨最有效率,問題是這本書的數字文件在哪裡?
首先、出版社的書必須已經數字化。
第二、某一數據庫有好條件,吸引出版社將數字書寄放其中。
第三、有一按需印書廠擁有全自動的,接單、記帳、印書、裝訂、包裝、快遞,幾乎沒有人工的流程。因為像 Lighting Sourcee 每年要印上千萬本書,每本印量不超過2本,如果不是全自動就無法提供適當的服務。
到時候,某些地點有台EBM適合,某些地點有奧西或Indego更合適。
今天出版業最需要的是根本的數字化,先要找到數字化可以營利的理由,印刷機不會改變出版的生意模式,即使自助印書機也要投過數字化的演變才有新的模式。
問題是如何積壘足夠數量的電子書,足夠到可以形成「磁吸」效益,吸引大部份出版社願意將其電子內容讓你印書。那時候再來考慮EBM或是其他數碼印刷機,才算是合理的數字出版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