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呂理哲,知名電子出版專家、網路作家。
   
  大陸按需印書的時代開始了嗎?
  呂理哲 December 17 2014
  請把你的想法寫信給我: lu@brainnew.com.tw
   

      2013年虎彩集團成立虎彩文化傳播公司,以按需印書服務作為印刷電商的題材,在第二屆印刷電子商務會議上,引起了大家的注目。虎彩不但和出版社合作,幫出版社按需印書,一本也能印;還收集了十幾萬冊的斷版書,要和亞馬遜書店的中文書架試比高。

《本文開始》

2013年虎彩集團成立虎彩文化傳播公司,以按需印書服務作為印刷電商的題材,在第二屆印刷電子商務會議上,引起了大家的注目。虎彩不但和出版社合作,幫出版社按需印書,一本也能印;還收集了十幾萬冊的斷版書,要和亞馬遜書店的中文書架試比高。

今年上海書展,大印刷集團當那利以『E本印』按需印書服務參展,聽說展台觀眾不熱鬧,有媒體訪問觀眾對按需印書的看法,大多數觀眾不明了為何要按需印書,『在書展買書就好了,何必在會場訂書,回家等幾天才拿得到書?』顯然,媒體記者也不明了為何要按需印書?才會去問書展的觀眾對E本印的想法,就像到書店去問買書的讀者,你喜歡膠印書還是數碼快印的書?一樣沒有重點。

一次印一本書又有什麼稀奇?

讀者不是印刷同行,那裡知道書還有不同的印刷方式?

當那利是印刷廠,他的客戶是出版商,參展是為了吸引出版商的注意,並不是要吸引買書的讀者,讀者不是當那利的客戶,不必知道當那利有能力一次印一本書。參加書展的都是出版商,才是當那利的對象,記者應該去問出版社的看法,才是印刷媒體記者應該要報導的題目。

當印刷廠如虎彩和當那利將『按需印書』設定為一個新興的印刷市場,正要開始經營的時候,一些技術供應商已經說服了一些出版社,投資按需印書的技術,出版社自己開印刷廠要按需印書了。

無風不起浪,按需印刷廠才要揚帆,江湖有事要發生了。

回顧一下美國按需印書的歷史,想想這場風波因何而起?如何變化下去?

美國有一家數字內容管理公司 – 光源(Lighting Source),1993年就開始說服從出版社把書數字化,他們幫客戶掃描紙本書,利用文字識別的技術把一頁一頁的圖像,轉成文本,幫出版社管理一本本書的內容,包括可以再印刷的掃描版面,和可以全文檢索的文本。出版社因為有了內容管理,就可以把多年積累下來的庫存書縮編,任何出版過的書,都可以從數據庫裡找到,有需要還可以付印。當時可是連 Indigo 數碼印刷機都還不成熟。

多年積累下來,美國許多出版社的書都已經數字化了,不但在出版社的內容管理數據庫裡,在光源的數據庫裡也有一份拷貝。當數字印刷機技術成熟的時候,光源公司找到他的客戶,說服光源的按需印書服務的好處,生意就開始了。到了2013年光源平均每個月接到全國出版社100多萬個按需印書的訂單,一個月要印刷了200多萬本書。

光源因為有了紙本書的數字化機緣,自然看到了按需印書的風向,當數字印刷機成熟時,任何一家出版社或是印刷廠,已經沒有機會和光源的按需印書服務競爭了。不是因為光源有能力按需印書,而是光源有能力一天處理幾萬筆按需印書的訂單,印幾萬本書。

更重要的是光源有能力,一天吸引數万筆訂單。

當然,在美國可能有許多按需『印刷』的服務,就是沒有第二家按需『印書』的印刷廠,光源只此一家,別無分號。

按需印書是印刷電子商務的典型,光源平均一個訂單不到 2 本書,一天幾萬個訂單需要有『人』去接單的話,就不是按需印書的生意了!既然是極少印量,就得服膺長尾理論的邏輯。長尾理論的邏輯無非是收集大範圍的極少量需求,積少可以成多才符合長尾理論的生意。

不管,你是印刷廠、出版社還是書店,如果你已經建設了一個效率非凡的按需印書系統流程,卻沒有訂單自動上門的合理生意模式,就無法把市場上按需印書的需求集中起來,就怕尾巴不夠長,終將因為無法維持一個高效率的按需印書系統而下課。

光源先跑先贏,擺脫了出版社和印刷廠的挑戰,在於出版社還不知道按需印書生意的時候,把內容數字化的工作交了出去;在於印刷廠沒有數字印刷機可以按需印書的時候,他們做的工作,剛好收集到了無數按需印書的資本。

按需印書是一個江湖稱霸的遊戲,固然今天大陸市場和美國90年初的時空背景不同,已經不是先跑就會贏的遊戲了。既然,無法重新複製光源的成功經驗,就得從按需印書的需求流程裡去攔截訂單,誰能最早達到征服長尾市場的流量門檻競爭對手就只好讓賢了。

出版社有按需印書的設備,又擁有版權的優勢,恐怕還未必能贏,其實全國版權數量龐大,一家出版社只是總和版權的一部分而已,其實版權不是重點,數字內容數量的積累,按需印書渠道的掌控才是江湖稱霸的寶藏圖。

《end》

上一篇   下一篇 索 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