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作家 Arthur C. Clarke 爵士,三十三年前與好來烏導演 Stanley Kubrick 合作一部經典之作的電影,叫 2001: A Space Odyssey(2001:太空漫遊),描述人類在 2001 年旅行到木星的途中,太空船內叫 HAL 9000 的電腦掌握了控制,結果把船員一一殺死。這個科幻故事之所以被稱為經典之作,除了場景拍攝的真實以外,內涵頗為深奧,尤其涉及對未來的希望與恐懼,所以到今天仍是大家討論的話題。
Clarke 是位傳奇性的人物,早家加入英國皇家空軍,成為雷達操作員,然後自修數學與電子,並發展出早期的同步衛星原理,戰後在倫敦入學,獲物理與數學學位,即展開他寫作生涯,多以寫太空為背景的科幻小說為主,成為舉世聞名的人物。他自 1960 年即移居斯里蘭卡,去年被英皇封為爵士,今年八十三歲。
2001 年,對 Clarke 來說,正如同 George Orwell 對 1984 年一樣,他己經來過了。幾十年來,Clarke 寫過 50 本小說,無數短文,將未來的幻想與踏實的科技結合,並加入深奧的哲理,這就他最吸引人的地方。衛星通訊,在 1945 年「無線通訊」的一篇文章裏就提出來了,另外像大哥大、太空站、登陸月球、網際網路,都在他的作品中出現過。所以在 2001 年的拂曉之際,Clarke 可以自豪的說「我已經來過了」。
Clarke 一直深信,電腦的智慧終將超過人類,而且為時已經不遠,現在僅是時間問題。一旦聽見電腦說:「我認為..所以..」的時候,人類所產生的恐懼,可能是毀滅性的。Clarke 認為如果電腦自已發展出防禦能力,預防自已被破壞或關機,人機的戰爭幾乎不可避免。這也是他在「2001 年太空漫遊」裏所禪述的哲理。電影裏的電腦,因為要完成駛往木星的使命,當知道太空人要把它關掉的時候,遂將太空人殺死,最往僅剩一位太空人,小心謹慎的與電腦 HAL 對決。
繼 2001 後,Clarke 又寫了 2010、2061、3001 三個太空漫遊,也多拍成電影,問他還會不會寫 4001,他連搖頭說不會,他說以這麼大的年紀,不會把時間拖得這麼久。當年 2001 電影的製作導演 Stanley Kubrick 已於前年去世(70 歲),Clarke 卻仍然活躍於他自己的空間,電視訪問、受獎、演講早已排滿日程,雖然早年到斯里蘭卡感染小兒麻痺,多年不良於行,每晚然仍可扶著乒乓桌,打敗許多對手。
幾十年住在佛教國家斯里蘭卡,Clarke 並沒有因而「重生」信奉宗教,他的小說持續的述說人類精神文明的演進,與追求天生向外拓展的慾望,而宗教不是答案。Clarke 說他反對宗教的原因之一,是宗教阻止了尋找上帝,如果真有上帝的話,就應該想辦法找到祂。
Clarke 說,我對宇宙之後是否有人或神來操控的說法,非常開放,也對深信不疑的人深表同情。但在我有生之年最後一個願望,是想知道太空中是否有高智慧的生命。如果沒有的話,那才教人真的難以置信。但我猜測本世紀之內,技術不斷的進步,會有更敏銳的方式探測到有氧氣的星球。
三十一年前,全球電視現場轉播阿波羅 11 號太空人阿姆斯壯登陸月球,Clarke 被邀與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資深主播 Walter Cronkite 同台主持,電視傳來的月球畫面,與 Clarke 早兩年 2001 電影裏的場景,幾無二致,Clarke 當時說他在有生之年要登上月球一次。當然現在知道是不太可能了,問他這是不是在去世之前的未了心願,回答說:「是的,但我感覺已經去過太空很多次了!」
也許還有「一絲」去太空的希望,休斯頓 Encounter 2001 公司已經取到了六束 Clarke 變灰的頭髮,準備打到太空去,即使不是 Clarke 本人,至少是他的 DNA 。
本文連結網站(供列印參考)
Arthur C. Clarke
< http://www.fantasticfiction.co.uk/authors/Arthur_C_Clarke.htm >
Stanley Kubrick < http://pages.prodigy.com/kubrick/ >
2001: A Space Odyssey < http://www.filmsite.org/twot.html >
HAL 9000 < http://www.inficad.com/~tvj/jeffbots/hal9000.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