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那福忠,知名電子出版專家、網路作家。
   
  打翻鉛字架
  那福忠 August 29, 2009
  請把你的想法寫信給我: frank.na@gmail.com
   

   作家柏楊多年前寫了一本小說「打翻鉛字架」(1987 林白出版),用短篇小說譏諷當時的社會百態。書裡最後一篇標題就叫打翻鉛字架,有一位新詩詩人寫了一本詩集,拿到印刷廠付印,鉛字房排好版正待印刷,詩人來說要加一頁獻詞,要把這本詩集獻給一位小姐,鉛字房工頭一看,那位小姐正是他的老婆,一怒之下跟詩人扭打成一團,把鉛字架與排好的詩集全部打翻,打過之後詩集仍要如期印刷出版,工頭情急之下,叫工人亂抓鉛字排成詩的格式,就拿到機房印刷,沒想到詩集出版之後大獲好評,認為是新潮鉅著。

   友人傳來一篇聯合報網站的文章台北最後一家鑄字行,友人又說我是謀殺鉛字的「禍首」,我不得不承認,確實參加了早期「打翻鉛字架」的電腦印字「罪行」。事隔多年,看到文章介紹僅存的「日星鑄字行」,不禁對老闆張介冠先生維護傳統的執著,非常敬佩。電腦出版在效率上固然勝於鉛字,但在字體美觀上,尤其是展現風格的細小線條,電腦仍無法繪製如鉛字那麼精緻。文章說張先生臉上泛出微笑,把檢視鉛字好像母親凝視初生的嬰兒,確實令人感動。

   下圖是幾種常用的電腦字體,如果僅作小字使用,看上去很工整,但把字體放大(點選),就看出來筆畫的平滑,喪失了漢字風格的優美。像粗體的「創」字最後一筆,一豎到底的那一勾,僅靠一條弧線帶過,展現力道之美的稜角,完全不見。這多半不是字體原稿的問題,而是原稿經掃瞄與多層轉換的失真,現在大家既然習慣於低品質的網路字體,恐怕沒有多少人關注印刷字體了。

   電腦字體雖說缺欠個性,確仍是累積了幾十年的艱苦經驗,才發展到今天,電腦技術不斷進展、輸出設備解析度不斷提高、編輯需求不斷的增加,都衝擊到字體的製作。最初的電腦字體與輸出機綁在一起,掃瞄後的字體必須與輸出技術與解析度搭配,而且各廠牌輸出機有自己的字體儲存格式,各廠牌戶不相通。當時的字體是以點陣表示,無論用精密的陰極射線管 (CRT) 照相、或是雷射照相輸出技術,還能把原字忠實印出。

   但點陣但有一個嚴重的缺點,就是字體的解析度固定,所以僅能用鏡頭縮放,比例受到限制。縮的太小會糊作一團,放得太大解析度降低、字體就會模糊。為了解決縮放問題,同一種字體必需建造幾種大小不同的字組,有如鉛字同一種字體的不同號數,來應付編輯的需要。這雖然成為電腦印字的一大負擔,卻展現了大字與小字在筆畫結構上應有的差別。可是這一時代隨著 Adobe 公司創建的 PostScipt 技術,改變了電腦印字的生態,延續到現在。

   Adobe 設計了一套標準的字體儲存規格,任何字體只要按這個規格儲存,各廠牌輸出機又能解譯這個規格輸出,那字體就可以搬動、不必受限於固定輸出設備了,用戶多了輸出系統的選擇,自然歡迎,各輸出設備廠商也都發展解譯這一規格的硬軟體。這一規格的理念簡單,不儲存字型的固定點陣,僅儲存字型的外框,而整個字型的外框,則是由一段段的直線與弧線連接而成,如下圖的小寫英文字母 m


   外框字的好處是可以任意大小,不受輸出機解析度的限制,外框不是絕對值,僅相對一個基點,只要把基點的數值加大或減少,外框字就跟著放大縮小。外框的儲存,則用用三次方的 Bézier 曲線,來記錄每一線段的點,如果是直線,僅有起點與終點,如果是弧線,除了起點與終點,另在線外還有兩個點,調整這兩點的位置,就能畫出任意形狀的弧線(如圖、點選放大)。

   有了這個標準,字型原稿掃瞄進入電腦,先用軟體找出外框,然後把外框分割成直線與弧線的線段,再設定每一線段的起終與控制點,就算完成。輸出的時候用相反的流程,根據每一線段的控制點,把字型的外框還原,然後把框內塗黑,再送到輸出機印製。這一流程,對以圓形為主的歐文字母頗為恰當,但對以直豎筆畫為主的漢字,就沒有那麼恰當,很多細小的稜角,因為僅能用近似的弧線替代,而喪失了展現風格之美的細節。

   報載張介冠先生正籌畫「日星鑄字行活版字體復刻計畫」,把這一批保存中國書法美感的漢字字形,從鉛字轉為電腦字體,讓它們重新站上書本,和下一代世代的讀者對望,我舉雙手贊成。但把鉛字轉為電腦字體,仍是一大挑戰,讓電腦重現鉛字的細膩,或可用 Bézier 四次方(右圖、點選放大)、或五次方(左圖、點選放大),更精準的描繪字型的外框,但電腦的運算能量必然大幅度消耗。當然,如果電腦造字專家朋友能共襄盛舉,應可發展出比外框字更好的技術。



上一篇   下一篇 索 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