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teve Outing 為 Poynter Institute for Media Studies 資深編輯,
同時為Editor & Publisher Interactive 等多種專業刊物撰寫專欄
   
steve outing pic
  給缺乏人性化網路一點人的味道
On the Impersonal Internet, Introduce Some Personality
  By Steve Outing December 30, 1999
  請把你的想法寫信給我: steve@Poynter.org
eandpletter 本專欄獲 Mr. Steve Outing Editor&Publisher Dot-Com 授權翻譯轉載
擁有版權 每月刊出一次

  我們大多不記得以前的日子了,以前的報紙,內含許多著名的採編人員。回溯到Joseph PulitzerWilliam Randolph Hearst時代(譯者註:Pulitzer即現在的新聞大獎「普利茲」獎創辦人,Hearst現為美國一大報業集團),大家讀報紙的一大原因,是因為有一些不顧一切捨身報導的名筆,在這些報上撰稿。(像普利茲的New York World,就有被公認是最佳記者的Nellie Bly,她為忠實報導,有次在瘋人院裏住了十天。)

現在雖然仍有名筆,但報紙通常多強調自己的名聲,而不太強調個人。有些專欄作家雖有地域性的讀者,但現在的報紙,已經不像本世紀之初,對著名的個人記者或作家那麼禮遇了。

如果你瀏覽現在的新聞網站(不光是報紙的網站,包括廣播、新媒體、印刷出版公司的網站),實在看不到多少明星式的作家。這是不對的。

太軟弱了

例如News.com網站,主要是報導技術新聞,但其首頁就顯得軟弱,因為只看到今天的技術新聞清單,卻不提是誰寫的。這是一種典型的讓「無名式」的作品,在網上轟動的作法。News.com期望新聞的本身就能吸引讀者進入下一頁,其結果則是一種柔弱的展現。

許多報紙網站,也同樣的不強調個人,LA Times網站最近重新設計,卻掉入這個圈套裏去。要想在首頁找到任何一位專欄作者,你就得在「專欄作家」的小字上,點一下滑鼠來連結。

Miami Herald網站,可以說是知名作家Dave Barry之家,但其首頁仍然是連結到別處文稿的摘要,而不知人名在那裏?

建立關係

這就是為什麼我認為這是不對的。在網上(包括電子郵件),來吸引讀者注意的競爭者,真是太多了。一位讀者,有幾百萬個網站可看,對內容相似的網站,如果沒有特別吸引人的地方,也可能一晃而過。網路與報紙、電視、雜誌不同,那些傳統的媒體對消費者而言,可選擇的數目有限;但你必得運用特別的技巧,來阻止讀者捨你而投入別的網站。所以建立一種讀者與作者的關係,是「鎖住」讀者的好方法。(或者用流行話說,讓你的網站「黏人」)

讓人進入你的網站(像CNet最近花一億美元的促銷),僅在戰場上贏了一半。一旦有人進入你的網站,就得想辦法吸引住他,並建立進一步的關係,才能讓他成為你的常客。

明星般的專欄作家,像已故去的(舊金山記事報)Herb Caen或(芝加哥論壇報)Mile Royko,都促成讀者對這兩份報紙的效忠。同樣的,網上出版也能因為「明星」作家,而使網上讀者對你的網站忠心,當然也是對他們心目中的明星作家效忠。

更深一層的關係

如果你能接受讀者喜愛的作家確能吸引網站讀者的假設,那麼你的網站就能找到美妙的方式來固化這種關係。

對報紙的專欄作家而言,這種「關係」多是單向的。讀者是這位作家的忠實讀者,每天閱讀作家在報上發表的文章,或許偶爾寄封信給這位作家、或編輯,來談論其作品。但網上專欄作家,與讀者的關係,可以(並應該)更進一步成為雙向或互動。

如果專欄作家或明星寫作人物,能吸引讀者一再回到你的網站,那就要在網頁上製作明顯的路徑,導引到他們的作品、以Editor & Publishing網站為例,最近加入了一項「每周專欄」指標,讓讀者容易找到Stop the Presses以及其他專欄。

讓明星發光

今天的新聞網站,如果有不足的地方,就是耕耘網上人物。雖然許多報紙網站開始有專用的原始資料,但依賴印刷版本轉用的資料,仍佔相當大的份量,所缺乏的,仍是對網上人物的大力推銷。新聞網站如果有網上專用的專欄作者,就應盡力推崇這些人物,包括在網站的首頁,報紙上,看板,廣播電台做推廣活動。

網上媒體用作新聞出版,最好作法是服務特定的狹窄領域,而專欄作家正好可以涵蓋這些特定的領域,因為這正是讀者可以在網上讀到,卻不能在別的媒體找到的材料。(事實上,推銷一位印刷出版的專欄作家使其作品上網,較推銷一位網上專屬的專欄作家效果小得多。)

網上出版的製作人,需要吸引更多的「熱」人才,或者把現有的人才轉變成「明星」。網上作家少於印刷出版作家的日子,已經過去了,所以值得提攜網上寫作人才,正如同當初印刷出版界提攜當時的作家一樣。

你的網站或電子出版刊物,若是遵照「人物教義」,會變成什麼樣?我不是建議你的網站變成「人物雜誌」(People Magazine)的網路版,只是說在你的網站加一些人的味道。有太多的網站缺少人性了,好像那些新聞與資料都是由機器製造出來的。加一點人味,一點語音,你的網站立刻就吸引你的讀者。

讀者一旦與網站建立個人化的關係,就不容易放棄這個網站,特別是這個關係建立在電子郵件上。讀者很容易停掉每天郵件寄來的出版刊物,但不容易停止閱讀網上喜愛的作者。

新聞網站是否應該走回人物導向的PublitzerHearst老歲月?在今天以數百萬計的新聞頻道下,這不是個壞主意。人際關係,不是機器關係,才是掌握全部。

上一篇   下一篇 索 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