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江瑞璋,知名電子出版專家、網路作家。
   
  PDF是一種標準,但不是流程的全部
  江瑞璋 January 20, 2001
  請把你的想法寫信給我:raymond@brainnew.com.tw
   

摘要         

      PDF是一種更嚴謹的PostScript格式(標準),但是否適合在台灣目前和未來的流程有深入探討之必要性。結果發現,PDF終究是一種標準格式而已,並不代表流程的全部。在實際的生產過程中,大部份的製版廠都希望接受到的檔案是PDF檔,可是客戶端並不這麼認為PDF對他們有多重要,其主因是客戶也無法掌握轉存成PDF檔的時機,就算掌握了,對PDF再過網二次(一次為600DPI,另一次為2400DPI)是否有一致性的結果也不敢保證。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製版廠拼大版輸出至底片(版)和數位樣的時候。此研究有鑑於此也訪談了時間最緊迫的報社,深入了解傳版之意義,也收集到傳版之後輸出機可接受的檔案格式,漸趨走向1 BIT TIFF的標準。綜合研究分析的結果,本文建議流程不應只有一種標準,應該依流程的權責畫分採用適當之標準,就如同在印刷的流程裡就有輪轉機和張頁機之標準,而PDF標準和1 BIT TIFF標準是可以相輔並行。


前言

自60年代末期,網際網路開始發展以來,其版圖正在迅速擴張當中,目前網際網路已經可以和傳統的媒體如:電視、廣播、報紙等並駕齊驅,成為第四個稱霸全球的媒體。而以網際網路發展出來的電子商務,將是未來世界上的新經濟。在目前高度電腦化的社會情況下,所有的工業都將走向電腦控制的自動化,而對於印刷業而言也不例外,有了所謂的數位印刷。然而,若電子商務與數位印刷能結合,將可以徹底改變印刷業的生態與工作流程;因此,在數位印刷和電子商務要結合的前提下,所創造的商機是可以無限期待的。對數位印刷而言,以最快的速度接到最多的訂單,無庸置疑是最有利以及最好的,若能對縮短工作流程上的方式做多方面的探討,必可找到對此有幫助的研究。所以,本文主要從流程面的剖析分解,將針對印前的檔案處理方式,以PDF與1 BIT TIFF兩種標準做分析比較,以討論如何使印前工作流程更為順暢及省時、省力。


問題敘述

在印刷的流程裡有許多的標準被應用至不同的生產階段,如印前部份的濃度計就有所謂ANSI Standard PH2.18/ISO Standard 5/3 for Density Measurements,裡頭定義了Status A, M, T等標準。在掃瞄方面也有IT8.7/1和IT8.7/2等標準適用於不同的狀況。在印刷機方面,更可分為輪轉機SWOP和張頁機ShoPS等標準。可見在同一流程裡並不一定只有一種標準就可以行得通的,應該視客戶的需要選擇合理的流程,而標準只不過是合作生產模式下的溝通工具罷了。
在印前這方面牽涉到的範圍較廣泛,從以前的CIP3至CIP4所強調的Prepress, Press, Post-press,和Process,到現今數位生產流程與客戶(Publishing)的關係越來越密不可分,可以說所有的流程、排程是牽一髮(Publishing)動全身。因此如何思考適合出版者與生產者之間可達到雙贏的流程才是業者與客戶之間想要的。所以在本研究裡的第一任務是發掘問題,第二任務才是探討問題如何解決,最後才建議什麼才是合適的流程。而在第一任務的釐清問題階段主要是以流程的觀點為基礎來探討,也就是說什麼樣的行為模式才是客戶與業者認可的做法,而在此做法當中有什麼樣的問題產生。

印前流程拆解

上印刷機之前的流程統稱印前作業,依功能大致可拆解為:
l 掃瞄至編輯
l 編輯至校樣
l 校樣至出片(版)
以上的功能都有可能在出版社製版廠同時發生,因此在研究時常會發現同樣一個問題卻得到不相同的反應。為了將問題再逐次的縮小,在此做了一個假設: 客戶在收到分色檔案後願意自己完成所有編排的事情。

問題彙整

出版社的狀況
1. 內文可接受數位樣,但廣告客戶不一定接受
2. MAC電腦的作業系統和常用軟體在轉存成PDF格式時不容易成且費時
3. 出版社輸出校樣時不一定採用PDF格式輸出,就算要存成PDF給製版廠,也因校對的流程而不知什麼時機才能轉存成PDF格式
4. 出版社除了有意要做電子書外,並不覺得PDF有多麼重要
5. 但被問及PDF是否能適用不同平台的閱讀器時,都覺得PDF不一定能滿足所有的閱讀平台
6. 在出版社內所完成的校對仍然無法讓他們放心,原因是在製版廠的流程裡充滿著太多不確定的因素。因此在付印之前大部份的訪問者仍視大版底片或之後的藍圖為重要的校對依據
7. 如果可以將原檔轉存成PDF格式,並採用此檔案列印出樣張校對,其校對的結果是否可以信任?大部份的出版社不認為完全可以信任,因為在製版廠還必須再輸出一次的時候可能有不同的結果。也就是RIP二次為不同點數的結果不盡相同。但對同一RIP機器,RIP二次的結果較能接受有一致性的結果
8. 出版社對於廣告客戶仍然期待他們能夠提供可以印刷的PDF檔或底片給他們這樣才可儘量避免檔案的複雜性
9. 出版社的印前工作流程是接到客戶的資料後作處理。將資料整理再交給製版廠,這時製版廠可能收到的檔案是Quark或是PageMaker或其它形式的格式,然後製版廠就要處理四面八方不同的格式,這就已經夠累人了。接著還要輸出PostScript落版、打樣。打完樣後還要與出版社做確認,好的話一切沒問題,就可以直接出底片。如果不對,就一切重頭,再重新作一遍。那麼時間就耗掉許多了。因此,以目前出版社與製版廠的之間的印前工作溝通的情形與技術看來,絕大多數的出版主認為目前的方式是比較沒有效率和浪費時間的做法。
10. 出版社普遍認為往資料庫的方向管理才能解決多媒體的問題
製版廠的狀況

一般製版廠

1. 對於有契約的版面,如廣告稿件,為了避免日後的糾紛,在打樣方面仍堅持至少有一次是傳統樣做為印刷參考的依據
2. 如果客戶無法提供PDF檔案給製版廠,大部份的製版廠認為並沒有必要將原檔再花一次功夫轉存成PDF格式,然後再進入製版印刷的流程,但仍有一些廠商走的是PDF流程的製版廠是可以將這些檔案自動轉存成PDF格式
3. 製版廠仍期待客戶能提供PDF檔進入製版流程,主因為較穩定,不穩定的因素大都是客戶在轉存時設定的問題
4. 大部份的製版廠較能接受RIP過後抽點(down-sample)的技術,且保證這樣的方式才能百分百控管給底片(版)和數位打樣的結果一致。但有些採用Creo-Scitex流程的廠商也可保證結果一致,只要能將原檔經由RIP解譯成Ct和Lw,再過網成二種輸出檔的方式也能保證完全相同。
5. 就算客戶給PDF檔案,仍不足以做為最後輸出的依據,因為除了RIPPING二次的問題之外,更牽涉到出版者生產流程的管理問題,如頁碼更動、內容抽換、內容更改等。最後的依據仍傾向於大版底片或藍圖
報社內的製版廠
6. 報社內的製版廠在製版完成後,必須將資料傳至另外一個印刷生產點,在傳版系統所採用的檔案格式為RIP過後,組完版的1 bit tiff檔案格式

打樣的狀況

1. 在穩定性方面普遍的認為數位樣優於傳統打樣
2. 在顏色表現方面是比較有爭議性的,對於何種樣張的顏色較接近最後印刷的結果並沒有很明確的認定。但對於數位樣能否取代部份傳統樣的比率相當高
3. 色彩管理技術應用於傳統樣或數位樣的流程都很重要,而前題是在機器的穩定性(也就是印版印機曲線或灰色平衡曲線)良好的情況下才有其實質的幫助
4. 節省成本和時間是採用數位樣最大的原因
5. 在問及出底片之前是否要出數位樣的答案大都不需要,反而是晒藍圖比較需要。但被問及採用CTP之後是否需要在出版之前看數位樣,大部份的回答是肯定的。其原因是成本考量的因素
6. 在牽涉到有契約型的廣告則認為至少打一次傳統樣做為印刷時的依據
7. 承上題,當被問及是否可以採用數位樣當成印刷的依據時,大部份的出版社認為不管誰出的數位樣都不行,製版廠認為大部份的出版社不行,但卻對於自己的數位樣有信心,製版廠認為可以將數位樣調校的與印刷結接近(但這部份廠商的數位打樣機大都屬於新機種)
8. 製版廠普遍認為數位樣最難調的部份是濃度過重的問題,也就是如何有效降減濃度及灰色平衡的問題

文獻探討

1. RIP﹙Raster Image Process﹚
光柵影像處理器﹙RIP﹚主要的功用是將電腦的數位資料轉換成為黑白點陣式圖形資料。按照PostScript語言所描述的整頁版面規格要求將全部訊息數據變換成後端輸出設備可以解讀的二進制訊號,並以此數位訊號來控制機器中相對應點的ON/OFF。
2. CIP3﹝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for Integration of Prepress,Press,and Post press﹞
CIP3是一種印刷流程模式,是由一些國際知名的印前、印刷、印後製造廠商共同組成的團體。
此組織共同發展出PPF(Print Production Format) 格式,此種格式聯繫所有的印刷生產作業,以節省印刷過程的時間、材料來降低成本;然而,PPF並非一項作業流程,而是一種描述印刷作業程序的敘述資料,例如:工作名稱、設定印刷機墨鍵流量、裁切資料、摺紙資料及針對此一工作機械設定的數據等等。
3. CIP4
CIP3印刷生產格式是提供交換印前、印刷、印後資料的一種格式,然而在今年DRUPA2000中就針對第四個"P"Process進行研討。Process在此的主要意思是:將印前、印刷、印後工作流程整合,只需要一套軟體就能簡化作業流程,進入數位化工作流程,提高生產力、降低成本。
4. JDF (Job Definition Format)
提供出版印刷產業標準的電子表單交換格式,以XML (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為基礎的資料庫架構起生產訊息之間的串聯
5. PDF
為Adobe 公司的Portable File Format,它被設計成能以更有效率的方式來分享、觀看和列印文件。
6. PDF與Postscript的比較
PostScript語言的工作信息定義放置一個頭檔案之中,工作處理時必須把整個工作包括的頁面給予解釋。既使只需處理工作之中的其中一個頁面,也要全部解釋整個工作信息。而PDF的一個特點是頁面獨立性。在一個包含多個頁面的檔案中,能夠單獨處理其中的任何一個頁面。PDF格式是一種穩定的檔案格式,而Postscript則是一種程序語言,許多不同的應用程序能夠編輯PostScript檔案,所以PostScript語言的特點是動態且變化性,有時候這種情況導致RIP工作時產生紊亂狀態。與之相比,PDF的生成方式單一且檔案規格較小,處理速度快,在RIP上的處理較為通暢。PostScript並非一種檔案格式,而是一種可以自由解釋的程序語言。雖然Adobe的RIP嚴格堅持了PostScript的功能要求,來自Harlequin和其他解釋器開發商家也能夠提供與PostScript相容的銜接性,但是還是缺乏一種有效的辦法去控制輸出PostScript檔案, PostScript也許較為規範,也許很精確,但它可能會造成工作流程的混亂狀態,最終堵塞印前工作流程的主道。人們青睞於PDF,其原因就在於PDF格式能夠輕而易舉地檔案傳送、能夠瀏覽、屏幕打樣和列印等,而它的可靠要比PostScript強得多。(香港印藝學會,小蟲)

7. PDF優缺點
伴隨著Acrobat 4.0及相關的PDF1.3的推出,PDF的功能,尤其是支持印刷工作的功能日臻完善。PDF1.3支持ICC Profile的顏色信息,支持CMYK顏色,印刷工作的一些必要設計工作,例如出血(bleed)和印刷標記。PDF1.3現在支持種顏色體系,包括黑白印刷和三色印刷。它還內置有14種Types字體,防止了使用字體不當。
目前的PDF技術並非十全十美,從PDF/X1至PDF/X3仍努力在制訂更好的標準。不同方式生成的PDF檔案仍然有一些差別。如在Illustrator 8.0中生成的PDF檔案就不同於Distiller中生成的檔案,導致同樣的檔案,會產生不同的結果。而PDF也提供了圖檔的壓縮方式,如JPEG格式,因此大多數情況下,PDF檔案較小,在傳輸上較有效率。PDF不能保證應用軟體生成的補漏白設定不會遺漏。補漏白是RIP內部處理過程,因此QuarkXPress應用軟體生成的補漏白設定可能會遺漏。更糟糕的事情是補漏白設定要依據紙張和印刷機而定。尤其是在包裝設計中,設計時就必須考慮補漏白。

8. 1 BIT TIFF概況
一般排版軟體所能儲存的檔案格式有Adobe PageMaker、Quark、Word等的原始應用軟體檔案,第二類就是PostScript,最後就是PDF的格式。它們都必須透過RIP(Raster Image Process)處理後,再由後端輸出產生C、M、Y、K的四個可輸出的檔案,它們運用的原理在於打點與不打點,也就是非0即1,如此稱之為1BIT TIFF檔,屬於圖檔的檔案格式,可以給輸出端做輸出的標準介面。例如:600SPI的噴墨印表機,2400SPI的Image Setter與2540SPI的Plate Setter。但是在這2400SPI的TIFF檔與600SPI的噴墨輸出設備由於機械構造的點數不同是不能直接拿同一檔來輸出,為了達到Rip Once的一致性可利用抽點技術(Down-Sample),從2400SPI的檔案抽成600SPI的大小,其優點就在於由同樣RIP後,最穩定的檔案轉存成噴墨檔,可以給數位打樣設備輸出校對,只要出版社校對完成後,就可以將1BIT TIFF高檔送至製版廠直接輸出,減少再RIP一次產生不同結果的風險,這也是目前報社傳版系統的主要流程。
現在已有一些出版公司採用PDF工作流程,但這些公司現在還無意完全轉向PDF工作流程。因為PDF日前還不是高分辨率彩色檔的攜帶工具。與此同時, PDF面臨著1 BIT TIFF檔案格式的嚴格挑戰 。1 BIT TIFF是Mac用戶和其他彩色系統較為熟悉的檔案格式。它在印前設計領域大有用處,因為它是一種製版廠與客戶無法更改的鎖定檔案格式。當複製不正確時,1BIT TIFF能夠幫雙方澄清事實,免得印刷公司或客戶背黑鍋。1BIT TIFF的第二個優點是檔案容易確定,能夠在一個確定的時間內完成檔案的處理,但不足之處是傳輸檔案的時間較長。但是報社仍租用各種T1以上的傳輸設備解決了頻寬的問題,只是報社有夠多的量天天使用,租得起昂貴的傳輸設備。一般的周刊就可以考慮租用了,但要能保證租了之後是有效率的傳檔才合算,而不是傳一些不確定的檔案,如無效校對的原檔(可能會在下一關抓不到字或圖)。

結果和建議

以RIP前後為流程的分界點

RIP前屬於客戶和製版廠共同的工作
在上述訪談調查的過程當中,信心指數大於其它因素,如顏色、檔案格式、傳輸方式等等。只有出版社有信心將稿件做好,製版廠有信心將收到的檔案像影印機一樣正確無誤的輸出是最大的關鍵因素。

RIP前還是鼓勵採用PDF格式
由於出版社的營運模式是以獲利為目的,除了固定的訂戶外,廣告也是一項重要的收入來源。因此,出版社所接受的檔案可能由不同廣告客戶產生,為了避免花太多的時間在處理檔案上的問題,我們還是建議採用PDF格式。

內部編輯的檔案除了PDF之外您另有選擇權
出版社內部產生的檔案由於與製程發生了直接的關係,除了PDF格式外,傾向採用更穩定的流程做為"數位底片",因此不妨參考報社的製版流程中的1 BIT TIFF檔案格式和數位打樣抽點的技術做為出版社"有效校對"的依據,避免到了製版後再次校對、溝通的困擾。

RIP後建議採用1 BIT TIFF檔案格式
目前幾乎所有的輸出機都能有支援1 BIT TIFF檔案的功能。原因無他,輸出機是生產機具,要像影印機一樣的有效率,不能再當成試驗機具,或淪為客戶邊做稿邊校對的工具,也唯有如此才能架構好CTP的流程。

RIP後的流程可以在出版社發生了
由於數位打樣機的普及,如果出版社可以接受數位打樣的結果,那麼不妨將其給數位打樣機的RIP做個提昇即可,從可RIP600-1200較低解析力的RIP機器提昇至可處理2400DPI以上高等級的機具。由於電腦及軟體價格的普及,這方面小小的提昇就可讓您坐享最穩定、和節省時間的流程。此時不論是廣告客戶來的是PDF檔、或是內部的原檔,只要PRINT一下就馬上知道結果,而此結果是屬於有效的校對,您看過了之後到製版廠百分之百的沒有問題,否則報社是沒有辦法在短時間內完成印製的工作和派送。

結論

製版廠在服務客戶的時候最困擾的問題是品質和溝通兩大因素。依據此次與世新大學平面傳播科技學系所做初訪的結果顯示,PDF只不過是流程的一部份,並非全部。如何與客戶共同創造出穩定的流程才是業界之福。
在初訪之後,世新將再根據這些問題設計成問卷,收集更多業界的訊息和樣本,經過統計分析過後會在本專欄再做介紹。

上一篇   下一篇 索 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