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呂理哲,知名電子出版專家、網路作家。
   
  台灣不景氣中輸出中心贏的策略 --人力資源篇
  呂理哲 Jan 30, 2003
  請把你的想法寫信給我: lu@brainnew.com.tw
   

台灣經歷了兩年以上的不景氣,在一片愁雲慘霧籠罩下,我們發現有競爭力的幾家輸出中心,還是擁有不錯的獲利能力、穩定的客戶。
一樣是印前同行,為何有這樣的差距呢?

本文開始

2001年臺灣出版印刷界遇見了二十幾年來的最高失業率、經濟負成長,加上大出版社陸續合併聯盟,好客戶集中也就是變少了,還有市場次序長期混沌不清,所有的印刷廠和輸出中心的老闆,都像沒有羅盤也沒有衛星導航的遠洋帆船,在一片迷霧中航向不可知的前方,只能擔心卻又不能不勇往直前。

原來表現不錯的輸出業者大多叫苦連天,更不要說原來就不太行的同行了。本來數位化領先的輸出中心,經過幾年的韜光養晦,原來已經理出一套投資好設備、減少人工的經營之道,也瞭解依賴數位流程和設備來競爭,在不景氣的節骨眼,才能維持「價格」和「質量」的競爭力,才能累積衝過難關的本錢。
但是不景氣一拉長,原來的理解就走了樣,所有等待景氣好轉的經營策略就行不通了。
以往優勢的形成,在於看準技術發展的趨勢,比競爭對手先行一步就行了,但是CTP這種新技術居然沒有發揮效益。大家發現全台灣差不多有50家輸出中心投資CTP製版機,但是沒有以前投資「電腦拼大版」的效果,也沒有「數位打樣」
造成的投資壓力。結果,2002年整整一年CTP安裝不了到5台,而且都裝到印刷廠去了。
輸出中心面臨空前的危機感,找不到經營的節奏感,下一波是面對什麼樣的局面呢?

1. CTP看來要改變印刷廠接受印前服務的方式。
CTP除了幾家作網路合版的以外,純粹的製版廠都很難發揮效果。
但是在印刷廠安裝CTP之後,就有新的生意模式出現,今天的大印
刷廠已經和特定輸出中心連線,接受完成印前的電子菲林(1-bit
TIFF),或者直接派兵駐入出版社客戶的辦公室,利用自己的人
手完成印前的工作,然後將已完成數碼打樣確認,保證無誤的拼
完大版的PDF,傳回印刷廠。
2. 現有流程固然沒有十全十美,但是即使投入再貴的新流程,也只
增加有限的效益,可是市場的回饋總是令人嘆息。
3. 投入速度再快的輸出機,似乎是這一年最多輸出中心的投資決定
。但是一台三、四百萬的輸出中心,一、兩年內要回收都有點累。

聽到的都是壓力,那麼賺錢的輸出中心有何秘訣?好的輸出中心一年可以賺到兩千萬台幣。
在這一兩年不景氣的關口,設備與技術的投資當然降低到最小的程度,因為前期好日子的時候都已經建構完成了,等到不景氣才應變已經太慢了。本來好與不好的差距,在於視野的大小。
還有一項贏的策略就是人力資源管理,也是今天輸出中心經營成效的主要因素。成功的老闆自然能理出一套人員編制配合趨勢發展,一成不變早已無法對付今天「唯一不變的就是變」的競爭了,尤其印前工作負荷不好控制,月初大部份然閒閒沒事,過了月中負荷開始增加,到了月底幾乎需要2-3倍的編制才能順利完成,努力爭取到的業務。其中最重要的是不同的任務分配,設計、輸出、手工拼版,如果你的人員分工過份涇渭分明,一旦忙起來,人員調度一定發生問題。
數位化一路下來,人員角色的重點也隨著生產流程的改變而重點偏移,以往數位化初期,PostScript 穩定度不高,作為最後品管關卡的手工拼版人員,當然人數和質量是整個生產線的中心。
等到輸出人員經驗的累積和使用軟件的熟悉,輸出人員成為流程的重心,因為他們只要多照顧一些品質,其他階段的成本會降低。
到了今天,因為整體流程行之多年,相關輸出軟體也達到相當的成熟,當大量生產時最後的品質的重點又回到手工拼版這一關,許多輸出中心只有一兩個甚至沒有手工拼版人員,忙時產能不是無法增加,不然就是錯誤率增加。
再來,可能就是設計人員的培養,不見得每家都需要設計人員,但是設計人員能補客戶遺漏的小缺陷,你能暗中處理掉就不會將流程順暢寄託在客戶的細心上,最重要的是,設計人員同時勝任輸出的工作才是發揮人盡其才的價值。

新技術影響的流程,也影響了生意的模式,如果CTP都裝在印刷廠,輸出中心今天剛買的輸出機使用率就要開始降低﹔今天習以為常的生意模式也會改變。人員的培訓如果沒有趨勢的參考,到時候一定捉襟見肘。


上一篇   下一篇 索 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