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版收費的設計,也成為大家討論的焦點,有人分析說紐約時報自己也不看好數位收益,估計不會有太多的讀者依價目表付費。另外像為什麼沒有單獨使用網站的選項,手機與 iPad 版內容相同,為什麼收費不同,而手機與 iPad 同時使用竟要兩種費用加起來,更是教人費解,紐約時報並未解釋背後的邏輯,成為讀者付費的質疑。
收費沒有解釋清楚,免費的項目也很複雜,計有:每月可以免費閱讀與聽看二十篇報導,瀏覽免費網站的首頁、與各大類新聞的首頁,免費閱讀手機與 iPad 的 Top News 內容。另外從搜尋引擎、社群網站、以及其他網站網誌轉過來的讀者,不收費,也不包括在二十篇的額度之內,即使二十篇滿額,仍可藉這一些連結進入網站,唯一的限制,就是從搜尋引擎轉來的讀者,一天以五篇為限。
這樣的免費設計,大家更是議論紛紜,有人說是誘導原有網站的忠實讀者付費,因為每月二十篇文稿,以及其他免費的閱讀,不能滿足忠實讀者。至於從搜尋引擎、社群網路轉來的邊緣讀者,本來就不會付費,卻又給了很多優惠,加上手機與 iPad 的 Top News,以及網站首頁、各類新聞首頁,內容相當豐富。所以收費政策的設計,像似處罰忠實讀者,卻討好過路的人。幸好對搜尋引擎還有一點戒心,每天以閱讀五篇為限。
紐約時報數位內容收費,幾乎在每一報導的網站、網誌都堆滿意見,以下選了 一些中肯、有趣的意見,簡化給大家參考:
收費是應該的,沒什麼問題,只是細節太複雜了。
這不是收費牆,而是彈性混合了讀者與廣告的營收,收費牆只能讓人從廣告與發行營收選擇其一,
但這一政策就不用選了。
要我訂閱嗎?我知道怎麼用 Twitter 與 Google,為什麼還要訂閱?
這個政策,只能讓每月超過 20 篇以及沒有訂閱印刷版的讀者付費,收入有限,不值所花發展的時間與金錢。(據稱耗資約 4000 萬美元、系統研發花了一年)
免費的項目相當多,付費就有點像自願的味道,既然是自願,為什麼不乾脆說明了是樂捐?
紐約時報人才濟濟,為什麼要浪費這些人的經歷,製造一個沒有效果的收費辦法?
實驗總比坐著不動好,我贊成紐約時報的啟動,但不是收費牆,倒像是一個緩緩向上的「收費坡」,風險小,一旦成功收穫就大了。至於別的媒體機構能否複製,只有拭目以待。
價格取決於經驗,大家現在瞭解 iTunes 的每首歌收費 0.99 美元,但紐約時報應該值多少錢?又如何影響我的搜尋、閱讀行為?以及如何與人分享?
新聞機構網版付費,至少面臨兩個問題:一是收費牆這個字眼的不恰當,因為這是一個自己打敗自己的字。二是從小池塘裡釣魚,僅讓忠實的讀者付費,所以收穫不可能很多。紐約時報的問題是,有的地方太緊、有的地方又太鬆。
紐約時報收費政策是明智之舉,對高使用群收費、低使用群免費,這樣的平衡,成為媒體經濟的重要一環。整個業界都睜大眼睛來看後續的發展,但紐約時報是特別的產物,別的報紙很難從中學到經驗。
紐約時報的收費系統是一道有漏洞的牆,讀完每月二十篇文稿之後,還可以透過一連串的方式免費閱讀,讓讀者越來越糊塗。但有一件事讀者非常清醒,別人能免費閱讀,我為什麼不能?
紐約時報數位版對讀者收費,除了短視,還把自己困住。為什麼不去發揮影響力,讓麥迪遜大街(奢華商品區)瞭解網上廣告的真正價值?這個收費辦法最得利的,恐怕只有發展系統的人。
紐約時報在其收費政策說的已經很清楚了,很多人說不會成功,可能是對了,但新聞製作的確需要財務支援,這雖然可能是預知結果的嘗試,我們還是祝福紐約時報興旺,也希望給我們大家上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