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到底是怎麼回事?簡單的說就是取得戲院每一觀眾的臉部表情。電影開演,觀眾盯著銀幕,銀幕背後的系統就開始對觀眾用紅外線掃瞄,肉眼看不見紅外線,不影響觀眾,這個時候多架紅外線攝影機就不停的對觀眾拍攝,來製造 3D 立體影像,經過影像分析,就能偵測出許多結果:臉朝那個方向看、臉上的表情、是否與親友同座還是單身一個人來看電影、什麼鏡頭讓人家驚恐、什麼場景讓人覺得無聊。
這些資料對市場行銷極為寶貴,尤其是正片前放映的廣告片,更能從中測試出信息的傳達,如果效果不佳,甚至可以在下一場放映之前更換另一版本的廣告片。除了廣告,影片製作人也樂於從中取得一手資料,不必靠影評與試映,立即知道哪一段應該剪掉。
西英格蘭大學的 Melvyn Smith 教授,是這一專案的主持人,也是光度 (Photometric) 攝影技術的發明人,把同一場景拍攝三次,每次用不同的照明,因而產生立體影像。這一專案不能用可見光照射戲院裡的觀眾,所以改用肉眼看不見的紅外線,用不同強度的紅外線照射觀眾,同時以多紅外線架攝影機對觀眾連續拍攝,製造觀眾臉部的 3D 影像。Aralia 公司有多年影像分析與物件識別的經驗與技術,與 3D 影像結合,可從中分析觀眾臉部的表情。
Smith 教授說,這樣收集的資料內容豐富,很可以從中取得額外的資訊,至少可以知道是否與親友一起觀看,哪一場景最引觀眾注目,哪一片段觀眾覺得厭煩無趣。這在技術上最大的挑戰,是對全戲院的觀眾作影像分析,可能的作法是把觀眾視為條紋,然後用簡單的處理,找出各人的觀看方向,再進一步觀察臉部的動作,分析觀眾的情緒,這些人很高興、還是很無奈。
Smith 教授預見這些市場資訊,必能告訴電影導演、廣告主、戲院,觀眾喜愛什麼、什麼樣的場景最引人注意,讓電影公司與電影廣告商從觀眾的第一手資訊,來發揮成創意與制訂策略。
從戲院觀眾的表情反應影片的優劣,是個有趣又實用的技術,其複雜程度自然很高,可惜西英格蘭大學未作技術細節的披露。市場資訊取得不易,向來都有很高的價值,把戲院反偷拍的技術轉為影片的評價,也算是數位技術的另一創意。